当前位置:   首页 >   综合
南平邵武:社区党建大体检 答好“山里人”进城“必答题”
更新时间:2024-05-15 08:56:53 来源:中国网

“姐妹们,我们今天上午再学一曲舞蹈《江山》表达我们对党和国家的感谢,明天我们就一起在党建邻里中心过母亲节,大家别忘了。”5月11日,在福建省邵武市通泰街道严羽社区的党建邻里中心,欢声笑语一片,来自大埠岗镇的严羽社区“新市民”林奶奶送完孙子上学,就和一样来自其他乡镇的“新市民”们跟着老师学习舞蹈,并拍照留念。她自豪地说:“我是农村人,刚来到城里的时候,担心自己这个‘泥腿子’融入不了城市,会很孤单,没想来到这里后,社区活动多、朋友更多,比我们乡下还热闹,处处充满了幸福的味道。”

image.png

林婆婆跟姐妹们在严羽社区党建邻里中心排练舞蹈 陈春花摄

在林小英婆婆眼中,严羽社区发生了很大变化:姐妹们都说这里不仅一年四季风景如画,就像家住在公园里一样,环境干净又漂亮,空地上还建起了儿童乐园,沙坑、跑道、滑梯等游乐设施一应俱全。

“通泰街道有11万余人口,其中80%是农村进城的‘新市民’,我们在开展社区党建大体检时,发现进城村民在身份转换、思想观念、人际交往、就业能力等诸多方面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……特别是进城的‘新市民’的利益诉求日渐多元,公共服务分配不均衡、需求不满足等问题更加凸显,这对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、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。”邵武市通泰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庆平说道。

为破解这些难题,在全面推进城市化的大环境下,有效构建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,切实满足进城群众在转型发展中的现实需求成为重中之重的事情。为此,邵武市通泰街道党工委聚焦“如何让村民变市民”的难题,创新运用“党建大体检”,有效解决进城群众“三不融合”的难题,答好“山里人”进城“必答题”,推动村民由形式市民向实质市民的转变。

从陌邻变睦邻  破解进城群众人际交往不融合

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。3月11日上午,严羽社区楼下的党建邻里中心熙熙攘攘,色香味俱全的包糍正冒着热气,好一番春和景明的现象。60岁的吴燕玲婆婆和她的沿山“老伙伴”们一起包沿山包糍,共度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——春社节。

“沿山包糍美食节是我们沿山非常重视的民俗活动,我们沿山的村民们一起在社区开展活动,非常高兴,也有很多其他乡镇的老人一起来制作,我也教给其他老人做包糍的技术。”吴燕玲婆婆笑着说。   

 严羽社区是邵武城市“南进战略”的新型社区,总面积约0.6平方公里。近年来,得益于“小三线”建设,大量来自和平镇、大埠岗镇、肖家坊镇、桂林乡等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,使得户籍人口仅1548人的社区,常住人口则达到了15894人,城镇化率已超80%。这些没有户籍的“新市民”,既是城市的建设者,也是城市发展成果的共享者,但社区通过党建体检时,却发现这些“新市民”在人际交往,社区融入存在很大的障碍。

 “由于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白天上班,8小时工作之后回到小区,过着“投宿社区”的生活,进城村民之间交往机会就较少,日常休闲活动和社交频繁程度都明显下降,8小时外的文娱活动匮乏,很多进城“新市民”缺乏精神认同和归属感。” 邵武市通泰街道组织委员危悦说道。

“为破解进城群众人际交往不融合的难题,我们社区在开展‘党建大体检’后,奔着问题去、盯着问题改,将近邻党建与辖区人口特点相结合,充分挖掘农村区域特色和资源禀赋,以党建邻里中心为载体,设计‘乡里乡亲会’、沿山包糍节、和平豆腐节、乡贤恳谈会等特色近邻活动,让优秀传统文化唤起新居民的文化认同,增强‘新市民’对社区的情感归属。”通泰街道严羽社区书记刘炜桦说道。

image.png

“新市民”们自发成立的青墨书法协会每周三、五开展免费教学。社区供图

为让“新市民”从陌邻变睦邻,严羽社区不仅以共同爱好为圆心,以党建邻里中心为载体,通过对接民政、妇联等公益项目,为进城群众开展儿童国学班、夕阳合唱团、品茗空间等各类丰富多彩兴趣活动,为他们打造‘文体朋友圈’,更通过党员结网共融,将网格作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,按照‘规模适中、一个不落’的原则,动员辖区231名报到党员与摸排出的51名进城务工党员按‘楼栋党小组’模式结成‘连心小组’40个,并依托‘党建邻里中心’常态化开展交流活动,成功孵化青墨协会、别样红歌舞协会等社会组织,并从文娱社会组织转化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,不断加强社区与进城群众联系的纽带,最终实现双向奔赴,带动万余名“新市民”参与百叟宴、邻里节、小区汇演、创城等各类活动100余场,不断提升进城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形成“邻里一家亲”的浓厚氛围。 

image.png

严羽社区“新市民”热情参与社区组织的包粽子活动。严羽社区供图

image.png

严羽社区“新市民”自发组建的乐器兴趣小组在迎新活动表演。社区供图

从流入变融入  破解进城群众就业能力不融合

“真的很感谢向南社区,让我这个从农村进城的残疾人,不仅度过了人生的困境,现在还能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。”来自和平镇坪上村,如今是向南社区的“新市民”梁方生说到这,泪湿了眼眶。

多年前的一场交通意外,梁方生赔光了自己的家底,自己也落下了肢体三级残疾。屋漏偏逢连夜雨,事情还没缓过神来,妻子又与其离了婚。2020年孩子考上高中,他连学费都凑不齐,党员楼道长江新林知道情况后,积极向社区反映他的情况,向南社区党委安排一对一帮扶,送上政策与温暖。在两次为其介绍工作却因他身体原因无法胜任后,社区党委立即为其联系本地豪科电子厂为其提供手工活供应,在保障房一楼柴火间为其支起手工作坊,还为其积极搭桥,介绍周边空闲阿姨到他手工作坊领活干。如今,梁方生不仅自己的生活得到稳定,还能带动周边弱势群体一起创收。

image.png

梁方生的爱心手工坊。社区供图

在向南社区,像梁方生这样通过解决就业问题,过上幸福生活的农村进城群众还有很多。通泰街道向南社区有农村进城的人口达6000余人。由于大部分进城务工村民的学历以初中为主,大多以耕种务农为生,因为文化较低、手艺不精、年纪偏大等原因找工作较难,只能主要从事保安、保洁、环卫、出工等对技能要求不高、工作环境较差、收入较低的工作。

“为破解进城群众就业能力不融合的难题,为有效解决这些‘新市民’就业难问题,我们社区以服务和改善民生为根本,坚持开展‘党建大体检’,并针对村民文化素质低、专业技能差、无法适应企业用工需求等问题,列出清单,推出以培育为要,习技为根,招引为辅的‘党建+就业’模式,以福建省‘充分就业社区’为基础,成立了就业服务站,与邵武市劳动就业保障中心开展‘两项联动’,围绕提升融合主体的综合素质,持续深化“新市民”培育,不断增强其就业、创业能力。”通泰街道向南社区书记巫小红表示,一方面,社区建立用工单位联络平台,挖掘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、空岗信息,另一方面,对每个失业人员做到‘六清’,做到让职业介绍服务发布就业岗位信息与市人力资源市场同步联动,并在大厅开设就业服务台,现场提供就业咨询和职业指导,并在3个工作日内向求职者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,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就业,让其实现从‘身入’城市到‘身心俱入’城市的转变。

“你好,请问家里有进城务工人员需要就业咨询服务吗?427日早上8时,虽然下着小雨,但向南社区楼栋长王立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

为织密“邻里网”,提升就业服务水平,向南社区党委还充分整合小区退休干部、在职党员、热心居民等成员的力量,建立“五级网格”,推进党组织凝聚力向楼栋延伸,已设立楼栋长(片长、邻长)85人,楼道长201人,构建了社区党委+小区党支部+楼栋党小组+楼道长(片长、邻长)+中心户长的党建网格,责任到人,联系到户。为了方便联系、引导、宣传和服务群众,每个楼道长通过入户面对面拉起了一个微信群的方法,搭建邻里沟通平台,让陌生的邻里互相认识,形成互相帮忙的氛围,构建和谐邻里关系,社区则在就业服务工作中紧抓这张“大网”,把“送政策、送温暖、送岗位、送技术、送服务”的“五送”作为工作的出发点,送到这张大网的每个角落。

而严羽社区则倾向于打造职业技能培训,打造创业基地,助力有能力的“新市民”不仅就业,更参与创业。“我们与人社局、零工市场、开放大学、老年大学开展合作共建,引进铁城爱心公社、邵武春暖社工、邵武市心理学会等专业社会组织,协助开设国画、书法、舞蹈、家电维修、家政服务、养老服务等26类‘菜单式’‘小班化’培训课程,不断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素养及再就业能力,并发挥党建邻里中心信息集散、场馆共享作用,联合农商银行开展乡村创客‘帮帮贷’活动,提供政策答疑、社会保障、职工权益维护等政策咨询,帮助纾困解难。目前已帮助26名创客授信,发放市农担担保贷款17笔,并已协助300余人完成再就业。” 邵武市通泰街道严羽社区书记刘炜桦说道。

image.png

严羽社区第一届养老、家政职业技能培训班学员顺利持证毕业。通泰街道供图

从旁观变参与  破解进城群众思想观念不融合

“我们进城的村民们主动在外巡逻,管卫生、管治安,用我们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进城的乡亲们,现在明显看到乱扔垃圾的少了,矛盾纠纷少了、扯皮吵架的也少了。”4月29日,鲤鱼山社区巡逻队队长、“新市民”朱鲜威说。

通泰街道鲤鱼山社区辖区面积约为2.37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达3万人,其中,90%都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。村民们原来居住在农村,大家从小一起生活,彼此熟悉,互相帮忙,家庭生活、农业生产和社会交往都得到了有效结合。进城务工安置到城市生活后,村民也进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单元,但村民在角色定位上已属于城市居民,由于长期受农村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性的熏陶,仍保留比较浓的农民意识,乱扔垃圾、占用道路晒东西、在公共花坛或草地上种菜等情况时有发生;平常习惯于自主化、直接化、分散化的处事方式,且因为缺乏一套成熟的问题解决程序,容易在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表现得非理性和情绪化。

同时,由于部分村民一直将自己置于过客的角色,存在边缘化心理,认为治理是社区的事情,事不关己,对于构建和谐、安全的居住环境,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和情感认同,参加社区活动不积极,缺乏主人翁意识。对于邻里纠纷、物业纠纷等问题,村民原先会找此前农村中的村干部或年纪较大、威信较高的人员协调解决,但现在却不会积极寻求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,因此,管理难度加大了很多。

为破解进城群众思想观念不融合的问题,鲤鱼山社区通过开展“党建大体检”,找准来自各个乡镇的进城群众在历史文化、人才队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、特色资源后,积极组织共建单位、辖区党员、红色业委会、并开展村社支部共联,引导社区党组织与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6个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,充分发挥村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强、社区干部服务居民意识强的双重优势,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8+N志愿服务队,借助“我们的节日”等节日契机,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让辖区的新进城居民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,感受党和政府对他们的人文关怀。

为进一步畅通进城村民诉求渠道,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,鲤鱼山社区还建设“和谐有‘鲤’近邻调解室”,充分联动小区党支部、业委会、矛盾调解志愿服务队、调解员等力量多元、调解方式合理合法、调解结果灵活高效的优势参与调解工作,同时依托“流动办公桌”,积极探索“逢四说事”议事协商机制,联合多方力量解决进城群众诉求,为进城群众提供矛盾纠纷化解服务,及时把进城村民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、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
image.png

鲤鱼山社区“逢四说事”解民忧。社区供图

据了解,仅今年来,鲤鱼山社区就化解了进城群众因房屋漏水、噪音扰民、房屋装修等原因引起的矛盾纠纷30余起,调解成功率基本做到100%,避免了问题的扩大和恶化,将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,做到小事不出社区,大事化小、化了,实现了把矛盾稳控在小区、化解在基层。

“对于群众的烦心事、操心事、揪心事,我们确定了‘四个到位’工作法:凡是合理诉求,及时解决到位;涉法涉诉问题,教育引导到位;生产生活困难,结合各类惠民政策落实及时帮扶到位;不合理诉求,按照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有关规定,耐心解释到位。对民事纠纷、重大疑难或历史遗留等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,经上级党组织研判后提出具体措施予以解决。” 通泰街道鲤鱼山社区书记吴晓红表示。

如今,鲤鱼山社区面貌日新月异,越来越多农村进城群众主动参与社区建设服务,包括王立在内的由39位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巡逻队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,社区有事能随叫随到。

“我们现在生活在这里很开心,有问题有人帮忙解决,邻居也很好,社区也真的很漂亮,小区内原本闲置的场地重新装修,改造为小区居民活动室,并配备了休闲桌椅、娱乐棋牌、乒乓球桌等物品,我们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;小区绿化空地建设成电动车停车位,我们停车充电更方便了;御景台小区的凉亭翻修,焕然一新,还增设了健身器材、石桌石凳……”鲤鱼山蔚蓝方舟小区“新市民”李奶奶如数家珍,幸福溢于言表。

image.png

鲤鱼山社区为“新市民”举办创意插花活动。通泰街道供图

“针对进城群众如何更好地融入社区的难题,我们通泰街道创新性开展‘党建体检’工作,对街道13个社区及城富南门、城裕、下南寮3个农村社区持续性地开展‘把脉会诊’,列细‘体检清单’,并根据体检结果‘分类诊疗’,不断创新‘五邻五事’“逢四说事”等近邻党建工作法,开设进城群众积分超市、爱心格子铺等功能区域,开发‘线上许愿码+线下小二信箱’等新举措,让进城群众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、共享治理成果。”通泰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庆平说。

如今,在党建引领下,通泰街道为进城群众积极搭建了议事会商平台,畅通了诉求表达渠道,消除了进城群众边缘心理,全面激发进城群众自治主体意识,居民的件件诉求见行见效,让进城群众生活更顺心。社区已然成为进城群众和谐幸福不可或缺的“大平台”。

 党建引领画出社区治理“同心圆”,支部共联绘制出进城群众生活“称心图”。围绕答好“必答题”,邵武市通泰街道党工委创新运用“党建大体检”,凝聚多元力量,不断强化了党建引领和治理赋能,探索出了村民进城融入城市社区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子,用心用情为进城群众服务,让进城村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增强,一幅幅社区宜居、百姓和谐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。(陈春花 危悦)

【相关新闻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