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惠安县统筹空间布局,突出抓好乡村经济、深化农文旅融合、打造群众幸福空间,推动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“三生融合”,促进最美乡愁向最美风景蝶变,探索出一条具有惠安特色的现代版“富春山居图”,乡村振兴热度指数综合排名位列全省第7,获评省乡村产业振兴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激励县等荣誉。
聚焦链式生产 纵深发展乡村产业经济
稳粮扩增“铸链”。创新“旱作+海作+轮作”种植模式,突破“旱地种薯、稻播水田”固有种植模式,在全国率先尝试并推广旱地无水机插秧新栽培技术,实现从育秧、移栽、田管、机收到烘干全流程机械化,盘活入海口400亩盐碱地、水稻亩产800斤,探索“胡萝卜-旱稻”轮作模式,每亩能增产胡萝卜300公斤以上,相关经验做法获全省推介。
特色农业“延链”。以“两溪一带”为轴心,积极发展三条产业带。依托崇武海岸、笔架山独特的山海环境和区位优势,打造“余甘+鱼卷+三倍体牡蛎+X”特色农业产业带;集中连片打造“省级蔬菜产业”智慧农业产业带,建成高端大棚2100亩,蔬菜种植面积8.35万亩、产量10.26万吨;以实施农业产业增产增效行动为抓手,打造“胡萝卜+紫苏+辣椒+X”融合产业带。
海上粮仓“补链”。立足传统“渔业强县”,在沿惠东滨海乡村振兴产业带投资1.4亿元发展一批海洋经济项目,用好大港湾10万亩海上牧场平台,发展高标准池塘养殖和工厂化高密度水产养殖,建设小岞深水网箱养殖渔旅发展项目,培育崇武鱼卷、小岞鱿鱼等特色水产品品牌。规划建设“三倍体牡蛎”水产连片规模养殖及育种基地。
“接二连三”“融链”。大力发展农村电商,借鉴黄塘镇省吟村等“淘宝村”创业经验,实施“互联网+农产品”出村进城工程,开展农民丰收节、消费节等系列促销活动,带动直接消费2.5亿元。孕育特色品牌,新建国家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,惠安余甘、崇武鱼卷、小岞鱿鱼等获中国地理标志商标注册。
聚焦美好生活 拓展和美乡村幸福空间
党建引领奏响“和谐曲”。以崇武、东岭、黄塘、涂寨市级整镇推进“五好”乡镇创建为重点,统筹崇武乡村振兴省级重点特色乡镇、34个省市试点村创建工作。探索“网格+N”工作法,通过“五员融合”“三三三”措施,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。深化多元化预防和稳妥处置群众调解,90%以上乡镇、95%以上村达到平安创建标准。
自住小区托底“安居梦”。2016年,率先在崇武镇潮乐村盘活存量土地,集资建设村民自住小区,2022年来,因地制宜选取村下村、溪西村等4个村作为第一批试点建设,同步确定6个村作为第二批试点开展论证,形成多点开花局面。
民生保障按下“快进键”。按照“1+6+X”模式全面建设“党建+”邻里中心,统筹资金资源、服务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,着力打造“便民15分钟服务圈”。“四好农村路”形成“七纵六横一环”的路网布局,交通基础设施由“初步适应型”向“适度超前型”转型。构建“县级仓储配送中心—乡镇快递网点—村邮站”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,实现快递网点乡镇全覆盖,建制村百分百直接通邮。
聚焦美丽生态 打造农文旅融合新样板
创建“五个美丽”。充分挖掘、提炼闽南建筑风格特色和惠安传统文化元素,积极发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“五个美丽”创建,累计创建635个美丽乡村庭院、208个美丽乡村微景观、40个美丽乡村小公园(小广场)、13个美丽田园、3个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。
打造沿溪“绿线”。总规划面积16.1平方公里,打通从笔架山到洛阳桥的黄塘溪沿溪田园风光和生态走廊,串联紫山镇和黄塘镇12个行政村,按照“一溪、四带、八区”将黄塘溪沿线划分为都市田园、郊野农庄、溪谷康养、山地运动四大“农文旅”产业走廊,全线建成后预期年游客量可达100万人次,黄塘溪田园纳入全省乡村“五个美丽”建设典型案例。
打造环湾“蓝线”。依托“中国最美八大海岸”崇武海岸等连绵海岸线,规划建设五大主题海岸、四大旅游节点,打造海滨旅游区、惠女风情园、小岞生活艺术岛等滨海景观,全力推进崇武古城活化利用,打造“问海”文创园等一批网红景点。崇武潮乐村上榜省级金牌旅游村,崇武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。
挖掘文化“红线”。投资1.4亿元对涂寨、山霞、东岭等镇革命老区村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策划整合、改造提升,以20个老区村为原点,串点成线、以线带面,引导沿线村庄抱团发展,建设“惠安红”旅游线路、蔗潭溪和东港溪农业产业走廊,实现党建引领下的全面振兴。